聚“綠”推林長制 綠水青山看保山
“2020年,保山市森林覆蓋率、活立木總蓄積量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濕地保護率分別達61.66%、1.31億立方米、80%和53.09%;建立自然保護地14個,總面積237.43萬畝,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.3%……”一組組數據亮出保山市資源保護硬核成績單,一項項來之不易的林長制工作成效擦亮了保山“綠水青山”生態底色。
保山市是云南省重點林草區之一,也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之一。全市林地面積達1979.46萬畝,占到全省林地面積的5.27%,近年來,保山市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凝心聚“綠”實施“五綠”行動,以“林長制”為牽引推動實現“林長治”,全面推行林長制取得階段性成果。保山市在2022年度林長制省級考評中獲第6名。
擴面提質“增綠”,厚植生態底色
保山市嚴格落實《保山市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計劃》,持續開展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,圍繞“因地制宜、適地適樹”和“見縫插綠、應綠盡綠”思路,依托生態修復工程造林項目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,以推進城鎮園林化、城郊森林化、道路林蔭化、水域林濕化、村鎮林果化、地域全綠化、國土生態化為重點,抓實城鄉綠化美化,持續實施山頭戴“綠帽”、山腰披“綠衣”、山腳穿“綠靴”的生態修復工程,增綠擴面提質,厚植生態底色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完成營造林47.6萬畝,全民義務植樹900萬株。翻開全市“綠色榮譽榜”:2018年,保山市被授予“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”稱號,騰沖市被命名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;2019年,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(善洲林場)榮膺“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”榮譽稱號;2021年,騰沖市的瑪御谷溫泉小鎮、火山熱海、北海濕地入選“國家級森林康養建設基地或試點基地”;2022年隆陽區被認定為“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區”;目前全市301個村被命名為國家(省級)森林鄉村等。
多點發力“護綠”,護航生態安全
全市聚焦“兩定一巡一督”,各級各部門多點發力推進生態安全保護,“黨政同責、屬地負責、部門協同、源頭治理、全域覆蓋”工作格局形成。定“紅線”護綠,即為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和落實生態空間管控邊界,根據《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》及有關政策、法規等要求,按性質不變、功能不降、面積不減原則,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697.19萬畝,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,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安全保護屏障更加穩固,讓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更有保障。定“責任(區)”護綠,即制發《保山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實施方案》等。
全市設四級林長1942名,劃定林長責任區2574個,建立市、縣(市、區)、鄉鎮、村(社區)四級“護綠”體系,明確和細化各級林長職責、任務,以“制”定“責”。以“巡”護綠,即出臺市、縣級林長巡林工作制度、巡林工作方案及護林員巡護制度等,推行“一長四員三隊”林長制升級版,以“巡”促“防”,從源頭上提升“護綠”質效,全市共選聘護林員、專管員、自主管理員18967名,做到守林有責、護林擔責、管林盡責,實現林草資源管理全覆蓋。以“監督”護綠,即適時開展督察,把督察工作貫穿于林長制工作全過程,達到以“督”促“干”的效果。2021年以來,市、縣級共開展督查活動近30次。
健全制度“管綠”,強化生態保護
市、縣級林長制配套制度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并有效運行,做到上下無縫對接、點面全盤推進,形成“三制”管綠責任鏈條。推行責任管理制度,即全面落實市、縣級林長制會議、林長巡林、林長制督察、信息工作、部門協作、考評辦法等6項配套制度和“林長+森林警長”“林長+檢察長”等工作機制,明確目標任務,全面壓實責任,做到區塊結合、點面聯動,全面推進保護發展林草資源工作,林長分級掛包到縣(市、區)、鄉鎮、保護區及林場,做到林有人管、事有人做、責有人擔。
推行責任清單制,建立并認真落實“五個清單”,即市、縣級林長任務清單、年度推動重點工作任務清單、林長巡林發現問題清單、林長制工作督察發現問題清單、協作部門(單位)林長制重點任務清單,以“清單”細化任務。建立重點工作情況通報、督辦、提醒和林長提示單(函)機制,推動“清單”責任落實。推行協同聯動制,即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,市林長辦、市委宣傳部聯合制發了《保山市林長制工作宣傳工作方案》;市林草局、市人民法院、市人民檢察院、市公安局聯合辦案工作機制和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有序有效運行;發展改革部門牽頭,相關部門積極參與,聯合推動綠美保山建設。變單一部門唱“獨角戲”為多部門齊抓共管的“大合唱”,為全市保護發展林草資源提供有力保障,生態保護工作成效明顯。
壯大產業“用綠”,釋放生態紅利
充分挖掘生態資源優勢,重點走好“傳統產業+新興產業+集體林權改革”綠色協調發展之路,走實生態產業“活綠”一盤棋,持續釋放生態紅利。截至2022年,全市核桃、油茶、澳洲堅果、糯橄欖的發展規模分別達460萬畝、25萬畝、35.52萬畝和17.32萬畝,產值分別達28.43億元、0.6857億元、3.5億元和0.248億元。
龍陵縣推行“公司(合作社)+基地+農戶”石斛生態產業發展模式,2022年全縣石斛種植規模達3.9萬畝,采收鮮條9000噸,龍陵縣成為全國規模最大、質量最好的紫皮石斛基地縣,輻射帶動當地6.2萬人(全縣近1/4的人口)在石斛產業上獲利;龍陵縣勐糯鎮引進龍頭企業,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生態經濟兼容的褚橙產業10238畝,推行“黨總支+龍頭企業+基地+農戶”聯結發展模式,形成“一地生五金”(土地流轉收“租金”、就地務工掙“薪金”、出售農家肥得“增值金”、產業提成有“集體金”、產業利潤有“反哺金”)和一業出四效(區域發展帶動強、生態功能作用顯、示范引領見成效、輻射帶動效果好)”的生態發展新格局。2022年共向群眾兌付租金1548萬元,345戶1582名群眾“閑”在家里就能收租金;實現務工收入715余萬元,惠及826名臨時工;5年來,群眾獲得售賣牛糞等有機肥收入208萬元;帶動村級集體增加收入23萬元;出租地農戶獲得土地面積補助195萬元。為當地褚橙生態產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探索推行“黨總支+龍頭企業+基地+農戶”聯結發展,構建起“一租二包三分紅”模式,走出了一條農村土地三權分離,農民變工人、離土不離鄉、就業有出路、收入有來處的共同富裕新路子?;匕凑?ldquo;周期流轉金遞增”方式支付租金,目前已流轉土地10238畝,共向群眾兌付租金1548萬元,惠及345戶1582人。
融合發展“活綠”,用活生態資源
立足生態資源優勢,優化生態產業發展格局,用好走活“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”一盤棋,念活“山”字經,做實“綠”文章,在林下“淘金”,在地上“掘金”。以鞏固林業傳統生態產業、壯大林業新興生態產業為發力點,不斷豐富生態產品價值、提升生態產品質量。培育和打造種植、生產、加工等林業龍頭企業,聚力打造集標準種植、產品研發、精深加工、品牌運營于一體的生態產業全產業鏈條。圍繞“大產業+新主體+新平臺”要求,依托“公司(合作)+基地+農戶+互聯網”發展模式,深挖林業生態產品線上、線下市場潛力,做實產品“延鏈”文章,做優生態旅游、森林康養等綠色富民產業,用綠色助農增收致富,以產業生態化奠定鄉村振興“綠色底蘊”,以生態產業化打造鄉村振興“綠色銀行”,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。2022年全市林業一二三產業實現產值239.93億元。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段紹飛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