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寧溫泉鎮:古茶樹變身鄉村“振興樹”
近年來,昌寧縣溫泉鎮聯席村突出黨建引領,探索出一條“管好源頭、拓寬銷路、提升品牌”的銷售古樹茶壯大集體經濟之路,在督促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的同時,提高了加工能力和工藝水平,讓古茶樹賦能鄉村振興。
聯席村平均海拔2100米,年平均氣溫16℃,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,森林覆蓋率93%,屬瀾滄江西岸溫涼型山區氣候,高海拔、寡日照、多云霧、無污染的優勢,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,孕育的古樹茶品質獨具特色。目前,全村有茶園16954畝,15公分徑圍以上掛牌古茶樹24858株。
“我們堅持保護優先、科學管理、有序開發、可持續利用的原則,兼顧文化傳承、品牌培育、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協調發展。”聯席村黨總支書記李國先介紹,他們以“養樹優先、適度采摘”為要求,對古樹茶進行合理管護和采摘,建立“兩委”班子包保古茶樹制度,對全村24858株古茶樹進行包保。
聯席村組建了以黨員干部、愛心茶企和部分茶農為成員的古樹茶保護和開發服務志愿隊,采取入戶宣傳、上門服務、親自指導等方式,加大古茶樹保護宣傳力度,定期組織茶農參加古樹茶保護培訓班,不斷提高農戶防治病蟲害意識,杜絕使用農藥和化肥。同時,將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寫進村規民約,努力提高廣大群眾珍愛古茶樹的意識。
“我負責包保的古茶樹有3000多株,以前茶農都是粗放式管理,隨意采摘,每年收益有限,通過我們的有效保護,提高了茶葉品質、茶農收入、愛茶護茶意識。”古茶樹包保責任人趙軍昌說。
“我家今年的古茶樹收入10多萬元,通過村級推介,最遠還賣到廣東省。”聯席村廈片房小組茶農李發科算起今年的“茶葉賬”。
聯席村堅持對古樹茶進行規范采摘,嚴格按生產技術要求,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對茶葉進行精細化加工,確保古樹茶的品牌和質量,采取“訂單銷售一批,線上宣傳銷售一批,線下接待觀光銷售一批”的方式,依托“民生茶館”,成立茶產品展示區,增多品茶方式,拓寬茶產品銷售渠道,提高茶葉的品牌知名度,不斷接到北京、上海、重慶和廣東、新疆、河北等地愛茶人士的預購訂單。
聯席村還通過市場化運作,以“黨組織+合作社+企業+基地+農戶”為產業化模式,以“千年古茶第一村”為名片,開發從加工、生產、銷售到旅游一條龍服務,從“概念宣傳”到“品飲推廣”,古樹茶被客商源源不斷帶出去,得到顧客和市場的好評價,加大了對品牌的深度認可,已培育出“芭蕉林”“茶韻千年”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品牌。預計今年可實現茶農人均純收入2萬元,村集體經濟達30萬元以上。
溫泉鎮黨委副書記羅瑩表示,將依托萬棵古茶樹資源優勢,抓實古茶公園AAA級景區創建,推動萬畝有機茶園認證,挖掘茶文化魅力,以古茶為題,生態立本,山水展色,弘揚茶文化產業,圍繞游茶山、禮茶道、品茶餐、賞茶藝、看炒茶、養古樹、購古茶為一體的發展趨勢,組織開展采茶、炒茶、斗茶、評茶、茶藝表演、古茶拍賣等系列活動,讓游客體會到“不一樣的山、不一樣的水、不一樣的茶”,打造旅游觀光、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美麗村莊,讓古茶樹變身鄉村“振興樹”。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段紹飛
